一、北京民间玩具的类别
以实际功能为标准划分北京民间玩具,可分为七大类,分别 是:观赏玩具、节令玩具、益智玩具、音响玩具、健身玩具、实物 玩具、其他玩具。其实,不仅限于北京,全国各地的玩具也都是这 七大类。
1. 观赏玩具
多为室内陈设品,具有较单纯的审美功能,并发挥装饰环境、渲染气氛的作用。包括泥人、陶瓷玩具、各种材质的雕刻造型、纸花、料器、花灯等。大多不可把玩,仅供欣赏、观看。这类玩具数量之大、分布之广,居七大类之首。
此类玩具的表现主题最为丰繁,有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人物、事物;也有取材于戏剧舞台的戏剧人物和古装人物;还有的取材于吉祥寓意的主题。这些玩具反映的内容都具有较强的认识意义和教化意义,在观赏、认识的过程中能增长知识、广博见闻。很多儿童通过观赏玩具认知了社会的常识。
当代的观赏玩具更趋于都市化、现代化,材质与工艺都更加先进,表现形式更加精美、细腻。与此同时,其民间玩具的特质也出现了衰变,只有在北京老艺人那里还能得到传统的观赏玩具。
2. 节令玩具
这是特定节日中的应时玩具,时限性强,民俗性强,他们是节日中最为活跃、生动的角色。诸如春节的烟花爆竹,元宵节的花灯,清明节的风筝,端午节的布老虎,盂兰盆节的莲花灯,中秋节 的兔儿爷⋯⋯原本都是民俗的产物,诞生于传统的民俗事项。一旦成熟,就会反作用于民俗,使节日的习俗更丰富、更稳定。许多民间玩具已经成为特定节日的标志。
当代节令玩具的变化也很显著,最突出的是节令时限对玩具的约束作用大幅度减弱。传统节令玩具正在转化为不受节令制约的全时段的玩具。"杨柳青,放空钟;杨柳死,踢毽子"的谚语已经毫无意义;原本只出现在中秋节的兔儿爷,现在随时都可以见到、买到了;一年四季都有人放风筝、踢毽子、观赏兔儿爷⋯⋯节令玩具的这种变化,一方面反映了玩具的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传统节日习俗自身的变化。
3.益智玩具
以启发智慧、刺激大脑活动为主要功能的玩具,被誉为"益智玩具"。历史非常悠久,形制也比较复杂,包括解环类、拼板类、移块类、棋类等很多种,尤以九连环、七巧板、华容道、升官图最具有代表性。益智玩具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数理性和竞技性,都是老少咸宜的娱乐器具。传统的益智玩具在当代仍然具有广阔的市场,生产方式已经由老式的手工制作改为机械化的批量生产,并出现了多种引自外国的新型益智玩具。其中金属的环类玩具和锁扣类玩具品种繁多,与中国传统的益智玩具相结合,共同构成了现代益智玩具新型的大家族。
4.音响玩具
通过活动发声,或者用于吹打演奏的玩具很多,都属于利用振荡空气发声原理制成的音响玩具。以拨浪鼓和各种材料的哨子为代表,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刺激性,适宜于低幼儿童。有相当数量的音响玩具兼具观赏、健身、节令的功能。当代音响玩具的民俗性能也在锐减。现代技术的声、光、电已经广泛介入当代玩具,传统音响玩具的发声方法正受到严峻的挑战。
5.健身玩具
此类玩具以兼具娱乐功能的体育器械为主体,毽子、陀螺、空竹、秋千、皮球、跳白索(即跳绳)、滚铁环等都有锻炼身体的作用,兼具娱乐性和竞技性。此类玩具的健身功能建立在娱乐的基础之上,使人能在娱乐中活动身体,从而减弱了单纯锻炼的枯燥乏味。古老的健身玩具如蹴鞠、投壶、弹棋、击壤等已经消亡,现存的健身玩具仍保持着娱乐的特色,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6.其他玩具
上述六大类均无法涵盖的玩具,例如淫具、烟具、赌具等,它们的娱乐功能十分鲜明,不可排除在玩具之外,但又不能纳入上述六大类,故此,设立"其他玩具"。
二、北京民间玩具的工艺材料
几乎天下所有的物质,都有可能被北京人用作玩具的材料。泥土、纸张、竹木、铁皮、棉布、陶瓷自不必说,连蔬菜、瓜果、花草、昆虫也都能成为制作玩具的材料。
西瓜灯、橘子灯、荷叶灯、蒿子灯都用水果花草制作,其中 为独特的是"榛子灯"。取半个榛子壳,扣在直立的钢针尖上,用火柴烧烤榛子壳,须臾,木壳被点燃,就会慢慢旋转起来,火越旺,木壳旋转越快,无比神奇有趣。又如"推枣磨",取三枚鲜枣,一枚为架,两枚插在竹签两端,竹签置架上,轻轻推动,旋转不已。杏核、桃核可以用作老虎棋、五子棋的棋子,核桃、橄榄、银杏核可以用作雕刻小孩护身符的材料。
昆虫玩具有《老虎拿顶》,是在蚕茧中装入一只活苍蝇,蚕茧表面画作老虎头面,苍蝇在茧内挣扎乱撞,虎茧就会东倒西歪,乱动不已,形同"拿大顶"。《屎壳郎拉车》是将纸糊小车捆绑在蜣螂身上,虫爬则纸车行。至于蟋蟀、蝈蝈、螽斯等草虫,则本身就是玩具。
吹糖人是各地普遍分布的民间玩具,而"糖果供"则为北京等少数地区所专有。其制作方法用木模,灌入白糖溶液,冷却后,开模,得到立体造型,用品色稍加点染,花花绿绿煞是好看。供在佛龛前面,撤供后,交由孩子们玩耍比对,边吃边玩,是为"糖果供"。凡此种种,举不胜举,证明着北京民间玩具材质的丰富与复杂。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质均被利用,又证明着北京人的聪明才智。
北京民间玩具的加工技术更为丰富多彩。除了专业玩具需要艺人学徒、拜师之外,更多的玩具制作是将已有的工艺技术运用于其中。例如,手艺高明的棚匠,扎制烧活的能手,都利用已经掌握的技艺扎制花灯和风筝;黑白铁师傅利用焊接技术制作铁皮玩具;木匠都会做木玩具⋯⋯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是专业的玩具艺人,而是利用已掌握的技术来制作玩具,并在创作过程中寻求到了乐趣。
不同材质的玩具采用不同的工艺技术,其加工技术与材料密切结合,调动材质的特色,提高特定材质和工艺的表现力,因此很多玩具的艺术风格都是由工艺材质决定的。
三、北京民间玩具的民俗意义
民俗玩具与民俗之间的联系既广泛又复杂,两者的相互交融与渗透,决定了民间玩具最本质的特色。
1. 玩具与信仰民俗
信仰民俗造就的北京民间玩具,最典型、最直观的品种就是北京兔儿爷。在天体崇拜指导下的祭月习俗促成了兔儿爷的产生。它既是玩具又是神佛造像,它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远远不仅是对月亮的祭拜,而是传布信仰礼仪和信仰习俗的媒介。小孩子祭月的行为,将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不断回顾儿时的经历,进而引发新的思考。
信仰习俗的观念,又以趋避邪祟的形式体现于玩具。端午节时给小孩子佩戴布老虎、穿五毒兜肚的行为,是希望老虎发挥勇猛、劲健的优势,镇 一切有可能伤害孩子的疾病、祸患与不幸。此时布老虎所具备的威力不亚于观音、张天师等神佛。所谓的辟邪,其实就是信仰观念的体现。信仰观念还深刻地影响着民间玩具的造型与色彩。
2. 玩具与人生礼仪习俗
人的一生都是在玩具的陪伴中度过的。旧日有这样的习俗,在尚未孕育之前,母亲、祖母、外祖母已经开始利用玩具召唤新生命的到来。北京地区旧日拴娃娃的习俗即是典型的例证。而拴娃娃的主要道具就是泥玩具中最普及的泥娃娃。
婴儿降生以后,民间玩具对人生的作用就越发明确,越发集中。"洗三"、"满月"、"百日"、"周岁"都是亲朋好友馈赠具的盛会。及至"抓周"时,所用道具则是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的玩具化。
随着新生命的成长,玩具的各项功能继续对人生发生着更为深入、更为久远的影响。民间玩具的益智功能、认识功能、竞技功能、娱乐功能以及审美功能所带给人生的教化和启迪,是任何其他事物所无法替代的。
直到生命终止,人们仍然需要玩具的陪伴,希望死去的人如生时一样享受娱乐,排遣另一个世界的空寂。古代墓葬中出土的玩具证明这种习俗由来已久。如今,虽然废除了以物品殉葬的习俗,但是在为亡者焚化的烧活中,却有用纸做成的逼真的麻将牌和骰子。
最能体现生命礼仪民俗的玩具是北京的莲花灯。农历七月十五盂兰会是追荐亡灵的节日,"佛光接引,往生莲座"的信念,催化了莲花灯的诞生,无数儿童擎举着莲花灯,已故的亲友将在满是莲花的世界轮回为新的生命。莲花灯所具有的人生礼仪意义是为死者与生都带来了光明。今天,生死轮回的观念已经消亡,可是,莲花灯却传承不衰,并且闯进了元宵节的花灯行列,人们肯定了它积极与科学的艺术效应,它将永远放射民间艺术的光芒。
3. 玩具与生产民俗
已经发现的最早的玩具见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的儿童墓葬中发现了不少陶球和石球,这些球都是狩猎时所用的投打器,当狩猎让位于畜牧时,武器就失去了使用价值,转化为玩具了。事实上,被遗弃的生产工具不一定都有机会转化为 玩具,但是,生产民俗对玩具的影响却不可低估。农村的孩子常以 马、牛、车、犁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事物作为玩具的题材;渔民的孩子则多以船、网、海螺、鱼骨、贝壳为玩具;牧区的儿童多以枪 支、兽骨、兽角为玩具。至今仍流行于北京地区的儿童玩具"羊拐",即源于元代游牧民族的生产习俗。基于各种生产民俗产生的玩具,具有鲜明的认识功能,可以暗示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肯定 劳动行为的辛勤、勇敢和光荣,玩具本身就体现了对生产劳动的赞 扬。布娃娃和泥娃娃是女孩演习做母亲时的道具,小锅、小碗是演 习烹饪的道具。生产工具的模型帮助孩子们认识劳动的程序,并有 助于培养劳动观念。北京民间玩具中的大鞍车、泥马车、洋车等形 象,以模型的形式跻身玩具行列,在当时,它们是对运载工具的介 绍和宣传,在今天,则是对已经消失的生产民俗的记录。
4. 玩具与商业民俗
北京玩具的销售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固定的坐商经销,如东安市场的耍货铺,各城区的玩具店和代销玩具的百货店、工艺品商店。二是集市贸易中的玩具销售,如旧日厂甸、白塔寺、隆福 寺等各大庙会,当代的春节地坛庙会、东岳庙庙会等节令性的交易 市场。三是走街串巷叫卖玩具的商贩和兼具表演性能的玩具艺人。 当代玩具的销售形式虽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玩具市场仍然 是商业习俗事项中一道靓丽的风景。这些销售形式都是玩具生产专 业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促进玩具生产创作,引导社会消费的主要形 式。玩具艺人也在玩具流通销售中受到社会的检验,异军突起、艺压群芳的著名艺人均在流通过程中以独特的风格成为该品类的代表人物。
商业习俗带给民间玩具的积极意义十分明显,正确把握其规律,将有助于民间玩具的创作与销售,有助于玩具事业的繁荣发展。
四、北京民间玩具的艺术特色
北京民间玩具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为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宫廷 色彩"。北京自金代建立中都开始,历经元大都、明、清首都共达 八百多年的建都史,一直是宫廷所在地。宫廷艺术的主要特点是以 华贵辉煌的形制彰显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处处体现着明辨贵贱标 志等级的意识。在此观念指导下,艺术创作通常不惜工本,极尽奢 华,形成了华贵、辉煌、繁缛、冷峻的艺术风格。
宫廷所在地的民间艺术,势必不能排除其影响。宫廷用物流 向民间的直接渠道就是北京的市场。北京居民可直接接触宫廷艺术 品。宫廷贵戚和京城官僚日用品的所需大部分都取自北京市场,他们的需求为民间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民间艺术品不得不迎合其好恶,因此民间艺术的创作融入了宫廷的色彩。
清宫旧藏中的不少玩具,多有从北京市场购进者。选购过程所透露的信息,也会影响民间创作的取向。辛亥革命后,八旗子弟纷纷落魄,越来越多的贵族沦为平民,许多人无谋生手段,遂致力于玩具的制作。此后,这些人中有的居然成为著名民间玩具艺术家。他们把宫廷艺术中细致、精巧、考究的风气带入了民间玩具,进一 加重了民间玩具的宫廷色彩。
在北京地区流行的刀马人、毛猴、鬃人、风筝等著名品种中, 随处可见其做工精致、用料考究、风格华丽的现象,这就是北京民 间玩具的宫廷色彩。
今天,北京地域的民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北京的历史地位也 由封建王朝的都城转为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进而成为世界知名的现代化大都市。包括民间玩具在内的民间艺术也出现了本质性的变 化,传统的民间玩具虽然仍有市场,但其基本功能却由城市居民的玩具转化为传统工艺品,玩具的性能已经让位于艺术品的性能。举凡老北京的玩意儿,都陆续登上了艺术品的殿堂。当代人的审美时尚向北京民间玩具的艺术品格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是历史的必然。
本图书各大书店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