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筝精粹

中国风筝精粹


     
          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伾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这些说明,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
了.
    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
    到了宋朝,风筝已有很大发展,品种增加,性能提高与人民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如“武林旧事’中记有;“少年郎竟放纸鸢,以 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北京风筝品种很多,传说曹雪芹所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中就有4O多咱扎法,现存的<<北平风筝谱>>中收集了2OO余种北京风筝。
    在众多的北京风筝中,有一种性能最好,对全国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风筝,那就是外形像一个"大"字形的“沙燕儿”(或称“扎雁儿”、“沙雁儿’等)。
    天津风筝种类繁多,但以软翅为主。运用软翅结构,不仅可以作成飞鸟或昆虫的翅膀,翅膀还能做成神仙人物身边飘浮的云,金鱼身边游动的鳍,或武士背后飘洒的旗子还可以很多小的软翅排列在一起,组成一个大风筝。例如用很多蝴蝶围绕着花丛而组成“百花齐放”,用很多鸟围绕着凤凰“百鸟朝凤”等。
    山东风筝历史也很久远,其中以维县为最(现维坊市)。维坊风筝主要有三种基本造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据说是受了龙骨水车的启发而制造的。
    南通位于黄海之滨,长江之北,古人谓之“维南江北海西头”。原为沙洲,后沙滩与陆地相连。有着大片平坦的沙滩,为放风筝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洲第一年从农历正月直到清明,都是放风筝的好时光。当地的俗谚说:“鹞子口声急,明朝雨打壁”、“鹞子满天飞,家家有得收”。可见放风筝活动已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
系。
    处于中国大陆以南的广东省有悠久的放风筝历史。据说以前广州市有很多风筝店,其中以‘朱七记”最著名,专售成打的“马拉"风筝和粘有玻璃粉的线。当地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放上天的风筝不带尾巴,别人的风筝便可与你打斗,被割断线的风筝便飘然落下。
    阳江县最有自己特色的风筝要算“灵芝”。这种风筝初看起来像一个腰子形的拍子风筝,但它在飞行时又类似硬翅风筝,可形成一对稍向下弯的‘膀兜”呈弧形翼剖面。所以比一般的拍子风筝飞行性能好得多.
    <<全唐文>>"纸赋"中说:"代有游童.乐事未工,动息乎丝纶之际,竹芷乎掌握之中。”可见玩风筝之妙趣。中国风筝的玩法很多。
     1。斗风筝;宋朝已有“以相勾引线绝者为负。”后已失传,现只有广东,西藏几处尚存。
    2。裂响器:从唐开始,风筝响彻云霄器可分三类:弦、哨、打击.
    (1)弦;用竹弓长弦,风吹弦鸣。北方用丝条为弦,张紧后涂蛋清以增张力,一弓可张数弦,装在风筝上谓“背弓”.南方用藤条削薄为弦,声有另样。
    (2)哨:类似鸽哨。南通最盛。用筒状共鸣,箱者谓"哨",用球形共鸣箱者谓“口”,"哨"声尖细,清脆,属高音部.口、哨相配,五音和谐十分悦耳.
    (3)打击响器;由风车带动轮锤狂敲击铜锣皮鼓、节奏很强,但音量有限声传不远。
    3、“送饭”(叫“碰”):是一种靠风力把物品沿风筝线送上天的装置。到达顶端后与预先拴好的“战棍”相撞风翼折起自动沿线滑下来。有的还可以在下面自动张开又飞上去叫做“来加碰”,或“来回饭”"送饭"的玩法很多,加送彩纸上天散下,叫”天女散花’,作成珠形的‘来回碰”放在龙头蜈蚣上,叫"龙戏珠"。风筝上挂鞭炮,“送饭”带香火上去便可以放炮,也可以送一串点燃的小灯笼上去,现代还有送模型飞机或降落伞的。
    4‘挂灯:把带着灯的风筝放上夜空,十分美丽。在唐已盛行,但后因引起火灾而被禁,现有电池灯可用,十分安全.
    5、操纵;北京的鹰风筝可以通过放风筝人的巧妙操纵,使其在空中盘旋,谓之“打盘儿”。通过操纵也可使龙头蜈蚣在空中摇头摆尾,像“活龙”一样。近代的双线操纵风筝可以在空中绘出各种图形,更是令人眼花缭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