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缩木艺中的坚守与传承

原载:良物匠造平台

 

手抚万材诚有襟,

擎凿难沉世人心。

春秋几载怀一愿,

承吾丹愚知古今。

 

    木头看多了感觉也就那么回事,无非是桌子椅子把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木头在日常当中只是扮演着一个服务自己的配角,赏玩者虽大有人在,但对木头感情至深者则屈指可数,更极少有人将它作为毕生的追求。

    “我在庙会上曾经见过,但是最后还是没有买下来,后来回家有点后悔,再回去老先生已经撤了,买不到了。”何曾几时我曾感慨过大众的后知后觉,审美的不敏锐,对于那样一个精致至极的木头微缩小车视而不见,而后想起,又后悔没有得到一个。这位路人甲所说的老先生正是我们今天的主角,王存槐老先生。

 

    王存槐,中国民间文艺学协会会员、北京民间玩具工艺大师、北京玩具协会会员、民间木艺微缩艺术家。现年72岁,从事民间工艺品研究二十余年,致力于我国传统的“车”文化研究,以及生活生产用具制作工艺的传承。他经过多年的研习、资料搜集,并采用传统的卯结构工艺,遵照原貌、尺寸、结构,将我国古代、近代部分交通运输工具,家居用具等手工微缩复原,较系统地再现了历史风貌和生活场景。

    参观过这些精美艺术品的老人们会感慨:“太亲切了,这都是我小时候看见过、用过的老物件。”

 

    民间艺人王存槐,是地道的老北京。年过古稀的他依然是精神矍铄,活力十足。每当谈起民间手工艺的话题,更是神采奕奕,最喜欢的就是跟别人滔滔不绝的简述他的陈年往事。采访团队亲自做客老艺人的家,参观老艺人的作品陈列,畅聊民间艺术传承的话题。

    民间传统手工艺术的继承,道阻且艰

    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已然是当前社会的热题,老先生以一个艺人的身份,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观点。“这些民间手工艺玩意儿呀,说到底还是地位不高,没什么人重视,不少人只把这些当做下里巴人的东西。”说到这里,老先生还不免会有些激动。“所以有时候我们这些艺人的力量去保护是不够的,我想去传承,但靠什么去传承啊。我想去传,但得有人去学才行啊,传了半天没有人承还谈什么传承啊。这是整个社会的事情,需要国家方面更加重视才行。”

    先生认为当今社会风气不利于民间手工艺的传承。“比如说我把这些木艺品给一些年轻人看,他们也都说好,但你要是让他参与进去,他未必会去。他们会说现代汽车多好,这些又老又旧的古代车辆有什么意思啊。现代人比较现实,喜欢的是那些繁华和浮躁的东西,当然也没有精力去把这些民间艺术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

    “有些工艺品的背后是有故事的,这些都是文化。但对于历史故事,一是得有人讲,二是得有人听,现在的人不爱听故事,看的是东西和现实。你讲的这些历史和故事跟他们没有关系,他们只认东西好坏。”

 

    老先生从事民间艺术二十多年了,曾受邀去一些小学做讲座和培训,据他叙述,他很想去讲授这些民间艺术品背后历史的根源,但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孩子们能了解这些技艺,搞出一些作品成果,对此产生兴趣就可以了。所以老先生说:“这是文化传承面临的一个问题,你想讲,但是人家未必爱听,这是一个矛盾。从我们心理来说,是想传承这些历史文化知识,但是很难,所以这是很难解决的矛盾。”

 

    工艺品自身特点的限制

    据老先生介绍,对于很多民间工艺品来说,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下存在的,并不适合长期或大范围去推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们的传承和发展。

    “比如拿剪纸来说,过年期间人们在扫房后干什么呢,就是贴窗花呀,所以窗花只有在这时候才能卖出去啊。我们国家这么大,南北差异这么大,还有一些文化上的东西不好相通。比如北方的皮影戏,到了南方喜欢的人就不多,同样,南方的提线木偶到了北方也是如此。还比如,北方的风筝艺术,南方就没有,因为南方潮湿啊,这就是气候地理方面的差异。所以说好东西需要等待特定的时节和特定的场合,并且在特定的地区,才好卖出去。”

 

    变了味的传承

    老先生用兔爷工艺品的演变作为一个例子。他说,在最初的兔爷形象中,身后只有一杆旗子,这是有它的典故和文化的。但是到后来,有些人做出的兔爷身后立着四杆旗子,为了迎合一部分的喜好,增加销量。“你瞧人家四杆旗子多漂亮,像唱戏的大将军那样,多威风啊,就一杆旗子多没劲啊”此时老先生的话语中透着些满满的愤慨,“其实这已经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了,文化已经变了味了。要我说这是什么玩意儿啊,你就该骂他了。如果你要用心去学、去研究,就一定能找到这些文化的根基的,但就是有一些人怎么谋利怎么来,把文化作为招牌,却抛文化于脑后。只为了挣钱,其他的根本不管。”因此,在一部分人手中,传统艺术品沦落为经济社会的产品,成为了商人牟利的工具。

 

    一些模式的借鉴

    王存槐先生在民间艺术领域也算是小有名气,经常受到一些博物馆或学校的邀请,参加一些民间文化传承的活动,对此他介绍了一些机构团体在民间传统技艺的文化保护传承方面的做法。

    “拿93号院博物馆来说吧,他们不光靠图和实物来展示民间工艺品,还经常举办一些教学活动。他们跟一所小学合作,在小学内展示博物馆收藏的一些作品,定期更换。借助这些作品,组织一些学生和家长搞活动,收取一定的费用,请一些向我们这样的民间手工艺人进行现场的技艺传授,我们带着材料现场展示,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家长可以在一旁辅助”他觉得,对于这些传统技艺的传承,形式可以新颖一些,未必是枯燥地讲授那些历史和文化,最好是通过这些体验式的活动让下一代人亲自体验这些技艺,慢慢感受这些老东西的内涵。“让孩子们从技艺开始,慢慢地接受,先产生兴趣,长大之后对历史的认识会提高,就可能了解其中的文化,并且有了自己的思想,可能就有人打算传承下去了。比如,让四十人接触一项技艺,将来没准就有一人能成功传承下去了。但如果不让他们接触,一个继承人也不可能出现。文化和技艺本身这两个方面可以分开去考虑,这是两个路数。”

 

    经营模式的创新

    民间手工艺的保护问题,其最关键的原因之一是艺人的收入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很多人为了养家糊口,不能专心于此,导致投入的时间不够,后一辈人更会因为收入不足而放弃这项手艺的继承。王先生在自己多年经验感受中,为广大的民间手工艺者提出了经营方面的建议。

    “如果是产品单一的话,确实很困难,如果能够举一反三,就有更多卖出去的机会。产品一多,卖出去的机会就多了,收入就能有保障了,养家糊口也不成问题了,有时候甚至未必只卖自己的东西,也可以代销别人的东西。每个艺人可以做的项目很多,一是做自己的东西,二是卖自己的东西,三是卖别人东西,四是可以搞教学;有时不但可以买成品,也可以买半成品,让人买走半成品回去自己完成。这些都是很好的选择方式啊。”

    老艺人身上的“工匠精神”

    “我原来是工人,五十岁因病退休,之后想就找点事情做。一开始喜欢养养鱼、种种花,后来想起小时候接触过的那些生活用具,但现在都找不到了,于是就想能不能把它们做成模型,留存下来。一开始,我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试着做了一辆小车,感觉还成,就是质量太次。之后没有放弃,继续做,一直坚持了二十多年,结果越做越好,而且越做越喜欢。我算是半路出家,没有人专门指导。我原来工作在一个木材加工厂,那里有很多老木匠。我爱干活,又爱聊天,没事经常帮别的老师傅做木工活。‘师傅,我帮您干点活吧!’‘好啊,来,你帮我锯这个吧’。我一锯,锯歪了。人家师傅就说:你这哪成啊,我告你窍门啊,‘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这锯才能直’。还有什么‘凿一凿,摇三摇’之类的小窍门,都是帮别人干活时学到的。当时接触了一些木工,到退休后就用上了。你说没学吧,我也学会了这么多技术;你说学了吧,也没有正式拜过师,就是接触的比较多。但是啊,现在年轻人没有人愿意学这些了,都觉得太枯燥……”

 

    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

    访谈的最后,王老先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对民间传统技艺的价值,谈了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发人深思。

 

    “什么是历史呢?过去的、已经定格了东西就叫做历史。比如,最原始的板凳有四条腿,为什么呢?因为祖宗发明时就是四条腿。三条腿行不行,一条腿行不行,肯定行,但那都不叫历史。这取决于你怎么看。再比如说现在的汽车肯定不是历史,但车的祖先是历史。我国古代把车定义为‘两轮一轴一舆’,这就是历史。发展到后来四个轱辘是不是车,当然是,但它不是历史。”

    技术的更迭

    “现代技术与传统技艺,这两点是不会分离的,取决于你以怎样的文化意义解释。比如现在做家具用钉子,就是实用品;用榫卯,就可能是收藏品。收藏品能代表历史文化和技艺,实用品虽然没有历史文化价值,但有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就看你用怎样的价值去评价了。”

    古为今用

 

    “用传统技艺制作新产品,比如说手机支架,我觉得并不是对传统的玷污。传统的技术能为现代人服务,是好事情。手工艺根本上其实就是为人服务的,其产生的原因都是实用上的需求,最初肯定不是作为艺术而存在的。比如以前的手推车,是集美术、科技、实用为一身的;古人按一定比例去设计,虽然不懂什么黄金比例,但就是好看,这是美术;车上能放很重的货物而不塌,是静平衡,推着走时不晃不倒,又是动平衡,这是科技;靠很小的力量拉动上百斤的货物,这是实用。因为道理是相通的,所以这些学问都可以用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

    王存槐先生的微缩木艺作品

 

 

 

 

    经王老先生的手摩挲过的木材无数,无限的摩挲中他感慨出无限的平静,但是这份平静只属于他,你可曾聆听过这份平静中的一声呔息,是啊,这是他的平静,世人又怎会知晓。蹭不断劳作的双手无法抚平人们浮躁的心。多少年来,他一直在等,等着一个个有活力的灵魂再一次将热忱奉献给这一份手艺,那是我所钦佩的一份执着。

    这是我们在采访中,王老先生送给我们的礼物——一把榉木做的微缩凳子,我拿着他爱不释手,为什么我过去一直没有机会见到这样的经典。当然,我们要把浪漫的感悟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谈,我在想这个物件要是能再一次作为产品奉献给社会,价值将会几何?我不清楚,所以请你们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