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华夏经纬网 海峡两岸艺术之窗
汪虎庆来自古都洛阳,人称“泥人汪”。受主办方邀请,汪虎庆带着自己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的泥塑精品来到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五层,让参观者直观了解到民间传统泥塑的艺术魅力。
汪虎庆1963年出生在河南嵩县田湖的一个山村里。由于家庭原因,仅读一年高中的汪虎庆不得不辍学在家。母亲心灵手巧,有一手快速算数和剪花的绝活,为村里的左领右舍及全村的男女老少在鞋帽上剪过花绣过花,自己的艺术生涯多少受到母亲的影响。汪虎庆说,迷上泥塑还要从二十五年前说起,那是一个雨后的上午,阳光下,他将泥巴捏在手里,捏着捏着他竟捏造成了一只小鸟,小鸟翘首扬尾,似乎要腾空而飞。那逼真的形象得到乡亲们的称赞,乡亲们的鼓励不仅让汪虎庆激动不已也使他迷上了泥巴,并走上了一条艰难的泥塑之路。农忙之后,闲暇之余,汪虎庆总是用袋子装上沉甸甸的泥土背回家,无论白天还是晚上,他都陶醉在泥巴的世界里。就这样,汪虎庆在摸索中捏了好几年。
汪虎庆说,算到今天,他玩泥巴已整整二十五年,二十五年来的酸甜苦辣他无法用语言表达。汗水、泪水,冷嘲热讽与委屈令他百感交集,每想起一件往事,汪虎庆总是激动不已,眼里总噙着泪水。
汪虎庆说,真正在泥塑上开始钻研是受一部电影——《泥人张传奇》的影响。当时的汪虎庆是河南一建筑公司的粉刷工,泥人张捏出来惟妙惟肖的人物让他心动不已,他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全部投入泥塑事业。
现在汪虎庆自创一套泥塑技法,一团泥巴在他手中早已达到随心所欲不添泥,不去泥一步到位。在谈笑中瞬息写成肖像,栩栩如生展现在客人面前,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最具魔术性的塑像技法,实现了200年前像电影《泥人常》传说中的神奇技法。不管在哪个展览现场这种独特的技艺都令参观者惊讶不已。
汪虎庆创作的“红楼梦”人物群雕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国内首次比较完整的作品在2010年10月应北京大观园的邀请展现在大家面前。他把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及更多的表情融入进每个人的生活中, 表现得淋漓尽致。央视七套、山东卫视、河南卫视等电视台做过专访,也多次为名人做肖像,如文学大师季羡林、奥运冠军杜丽、中央著名主持人朱军等。
汪虎庆表示,他还希望教一些有志于学习民间艺术的年轻人,把泥塑这一民间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同时将自己的新型雕塑技法融入到社会及国内外中小学校手工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