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走进“京郊灯笼第一村”,让非遗文化焕发新活力

原创: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非遗文化搭载新媒体技术

能擦出怎样的火花?

今年5月至9月,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信息传媒艺术学院黄添水、李瀛、孙志皓三位教师,带领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2021级学生徐嘉玲、廖家欣、侯帅、梁紫涵,成立“灯火通明处,红庙发展路”服务乡村振兴行动项目小组,开展课题调研。他们走进怀柔区红庙村,邀请6位非遗手艺人和传承人,拍摄制作多部非遗文化宣传片,用青年的方式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生动展现红庙村非遗文化特色,呈现了京郊的别样文化魅力。

红庙村位于怀柔区九渡河镇,是学院派出的第一书记工作的地方,也是我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作为京郊灯笼第一村和传统手工艺传承基地,红庙村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着突出贡献,灯笼、毛猴、风车、太平燕、面塑、葫芦镶嵌等非遗手工艺在非遗传承人的手中绽放魅力。作为2023年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灯火通明处,红庙发展路项目团队3名指导教师和4名学生组成,他们将通过近一年的时间深入考察调研红庙村非遗文化的现状,展开非遗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短视频的制作与推广等。

如何利用新媒体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从今年3月开始,师生们多次与驻村第一书记进行线上线下沟通,了解红庙村当前的实际需求与非遗文化现状,形成初步拍摄思路。6-8月,师生团队在酷暑时节,往返240余公里,先后数次深入红庙村,考察调研村民生活现状,参观乡情村史馆,整理非遗文化资料素材,对非遗传承人进行深入采访……在此过程中,实践团对非遗文化有了更完整的认识,同时不断修改完善拍摄思路,形成最终拍摄脚本。

拍摄过程中,一些传承人因身体、年龄等原因,无法按照计划拍摄,团队成员通过调整拍摄时间,灵活更换拍摄地点等方法克服困难,保证拍摄顺利进行。当看到这些非遗传承人们带着身体不适仍坚持传承、制作手工艺品,同学们备受鼓舞,这些带有历史气息的非遗技艺是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就存在的,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人了解、关注到这些宝贵财富。成员徐嘉玲同学说。

拍摄周期长、素材海量是团队在后期制作时遇到的问题。经过整理筛选,团队最终形成“1+6+N”的剪辑思路,即剪辑制作1个全面介绍红庙村整体特色和非遗文化的综合视频作品,6个对应特色非遗产品的专项视频作品,与此同时,制作大量适合新媒体渠道传播的微视频,全方位多渠道展示红庙传统文化。

后期,宣传片将主要用于对外宣传和产品网上销售等环节,并作为课堂辅助教学课件、乡情村史馆讲解视频等使用,丰富红庙村展示手段,打造红庙村非遗文化品牌。

“通过采访和拍摄,我看到了非遗传承人们的热爱和坚守,也让我更加珍惜这次弘扬传统文化的机会。”廖家欣同学说。将课堂“搬”到非遗文化“现场”,不仅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强化了专业技能,而且也让他们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增强了新时代青年的文化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