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 立春「打春牛」

微信图片_20250322113836-1.jpg

立春,(外文名:Beginning of Spring)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打春等,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立春在古代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也是劝农备耕的重要时节,后逐渐演变为流传千年的各种民俗:包括演春、迎春、打春、咬春等。

1-1.jpg

韩僖僖制·毛猴《二十四节气 | 立春》

打春牛”的习俗据说自西周时期兴起,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先秦时期,每逢孟春之月,天子就要率领三公九卿到郊外迎春,后来这成了官民共同遵守的礼俗。

历代沿袭,唐宋尤盛。在唐宋时期,“打春牛”的仪式更加隆重,不仅有官方的参与,还有民间的广泛参与。

到了明清时期,“打春牛”的仪式更是达到了顶峰,据清人《燕京岁时记》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会到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则进行打春仪式。

在立春的迎春仪式上,人们会举行鞭春活动,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开始。虽然所鞭的并非真牛,而是用桑木做骨架、冬至后辰日取土塑成的土牛,但这一仪式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2-1.jpg

韩僖僖制·毛猴《二十四节气 | 立春》

解放前后还出现了“打春牛”的耕作戏,通过边耕边舞的方式,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这一习俗不仅增添了节日气氛,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1.jpg

韩僖僖制·毛猴《二十四节气 | 立春》

打春牛”作为中国古老的民俗文化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农业丰收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习俗历经数千年传承至今,仍在中国许多地区焕发着勃勃生机。

4-1.jpg

韩僖僖制·毛猴《二十四节气 | 立春》

毛猴《二十四节气 | 立春》是韩僖僖个人设计制作,以毛猴“二十节气”为主题系列作品第1/24号作品,作品以“二十四节气”第一个节气“立春”的“打春牛”民俗为题材,设计制作了在返青泥地上不同姿势的两只毛猴和一头牛,其中一只毛猴引首牵牛,而另一只毛猴则在牛身侧后做举手挥鞭欲打牛状,构成了“打春牛”的微缩场景。以“打春牛”这个毛猴场景来反映“立春”节气。

5-1.jpg

韩僖僖制·毛猴《二十四节气 | 立春》